供給側改革中的去產能不僅僅是消減落后產能,而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絕對性作用,做到去產能與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相結合、與調整優化區域布局相結合、與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相結合,不斷增加有效供給,創造和引領高端需求,特別是加速推進高鐵、核電、汽車、船舶與海洋工程等領域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高端
冷拔鋼管材品種的研發和推廣應用,使我國真正從
冷拔鋼管鐵大國向
冷拔鋼管鐵強國轉變?! ±浒武摴芷笄心佟罢夹”阋顺源筇潯??! ∨c中央去產能政策形成強烈反差的是,時下,由于冷拔鋼管材價格短期內的一路上漲,大部分冷拔鋼管企居然還在滿負荷生產,甚至一些本應去產能的冷拔鋼管企產量不降反升。即便有的冷拔鋼管廠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”,臨時關閉并暫拆裝置,但早盤算著等風頭過去還可以再開工廠、讓裝置繼續運行。況且,就算是一些冷拔鋼管廠產量下降,也不代表產能已經被順利去除。因為一些冷拔鋼管廠許多機器雖然閑置不用,其實產能還在。奉勸那些還在貪圖一時之利頂風高產的落后產能冷拔鋼管廠,趕快收手突破新的增長點吧。否則,必將“占小便宜吃大虧”,得不償失,滿盤皆輸。不信就試試看。 而按照今年壓減粗冷拔鋼管產能4500萬噸左右的計劃,剩下的3個多月要去掉剩余的過剩產能,在冷拔鋼管鐵企業利潤回暖的態勢下,拆掉已經盈利和正在生產的爐子很殘酷,冷拔鋼管鐵企業怎樣忍痛“割腕”?尤其是自負盈虧、沒有國家對職工安置補貼的民企冷拔鋼管廠,關的爐子越多冷拔鋼管價越高,面對冷拔鋼管材庫存較低的現狀,能不加碼生產嗎?讓他們停產難上加難。 中聯冷拔鋼管的調研數據顯示,本輪具有產能壓減任務的冷拔鋼管鐵企業共140家,其中民營企業占比高達88.6%,所涉煉鐵產能和煉冷拔鋼管產能分別為2620萬噸和5559萬噸,占比分別為70.9%和80.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