絎磨管等去產能并非要與傳統行業“一刀兩斷
發布日期:2019/3/2 14:27:58來源:http://www.023cqjk.com點擊:17
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明確了未來政府工作的著眼點和側重領域。記者近期在東中西部10多個省市調研了解到,淘汰落后產能、清理僵尸企業、優化經濟結構、培育新興產業已成為地方政府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。不少企業家、專家和學者表示,供給側改革沒有可以照搬照抄的成功經驗,地方政府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既要防止陷入簡單化、極端化的誤區,也要注意防范經濟、就業、信用等領域的風險,確保改革平穩推進。首先,要避免的誤區是對改革的理解簡單化、表面化。供給側改革提出后,就有輿論片面地認為供給 側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減稅。然而大部分專家和企業人士對此并不贊同,認為這是將改革的內涵簡單化了。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永開說:“如果企業不生產了,降低 電費有什么用?如果企業沒收入了,降低企業稅率有什么用?政府應關注的首要問題是讓經濟活起來,而不僅僅是減稅。”記者從京東旗下消費金融平臺了解到,在國內居民消費動力充足,逐漸出現提前消費、信用消費的背景下,消費外流現象卻日益明顯。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認為,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部門監管的缺位,導致消費者對于國內部分產品缺乏信任。“如果政府只強調給企業資金、政策扶持,而不去解決監管缺位問題,這種趨勢依然難以扭轉。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也認為,不能指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立竿見影。“因為這本來就是針對中長期的手段,就像服中藥,需要慢慢調理。特別是體制機制問題,解決需要時間,見效也需要時間。”其次,推進供給側改革需要避免的誤區是片面理解“過剩產能”和“新動能”。12億噸的產能,7.88億噸的市場需求,我國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,然而以高端模具鋼、核工鋼、海工鋼等為代表的高端絎磨管,我國能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依然不多,甚至嚴重依賴進口。我國機床企業最高峰時有4000多家,同樣屬于產能過剩,但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屈指可數,多數只是外購零部件進行組裝和二次開發。